
黄公望(1269--1354),元代著名画家,字子久,号一峰,大痴道人,江苏常熟人。工山水,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,以水墨、浅绛风格为主,与吴镇,王蒙,倪瓒并称“元四家”。 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,五十岁左右才从事山水画创作。他以北宋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,吸众家之长,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。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:一作浅绛色,山多岩石,笔势雄伟;一作水墨,皴纹较少,笔意简远,充分体现出“寄兴于画”的思想和“浑厚华滋”的笔墨效果。他游遍名山大川,晚年定居富春江畔,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。 《富春山居图》是黄公望1347年开始创作,至1350年才告完成的。为了创作这幅画,他终日不辞辛劳,奔波于富春江两岸,观察烟云变幻之奇,领略江山钓滩之胜,并身带纸笔,遇到好景,随时写生,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深入的观察,真切的体验,丰富的素材,使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,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,因此落笔从容,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。 《富春山居图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,丘陵起伏,峰回路转;江流沃土,沙町平畴。云烟掩映村舍,水波出没鱼舟。近树苍苍,疏密有致;溪山深远,飞泉倒挂。亭台小桥,各得其所;人物飞禽,生动适度。正所谓“景随人迁,人随景移”,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。整幅画简洁明快,虚实相生,具有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之妙,集中表现了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,被后世誉为“画中之兰亭”。 元代以来,历代书画家、收藏家、鉴赏家,乃至帝王权贵都对《富春山居图》推崇备至,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。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,也历尽沧桑。在辗转流传过程中,曾因明代收藏家吴洪裕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,也曾引发乾隆年间有趣的“富春疑案”,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,误判真伪。 如今,《富春山居图》的《剩山图》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,《无用师卷》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,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。 |